1.
那個秋日的早晨,Jennifer像平常一樣斜跨著帆布包,懷抱著材料和草稿快步走過休伊特庭院,而后稍做停頓。廣場四周的樹木已經變成美麗的金褐色,將Beinecke圖書館半透明的大理石外壁映襯得更為鮮明。這些石頭就來自佛蒙特州,她的家鄉(xiāng)。所以她總喜歡到這兒來,當然,也是因為Beinecke藏書豐富,甚至還存有活字印刷本的古騰堡圣經。
像平常一樣,Jennifer預定今天上午把30~50頁關于迦太基海軍西地中海制霸的資料讀完,論文和小說占多數(shù)---昨天晚上,她已經完成了第三次Punic Wars的部分(頁數(shù)破百);中午11點是Tenant教授的討論課,她們十來個古羅馬史課程的學生將會就閱讀內容展開討論,互相交流,這個過程將會幫助她明晰自己的論點;下午她還得到斯特林圖書館去一趟,將想法完善、寫出大綱和草稿,和負責她的Anita討論并修改直到17點,哈克尼斯塔的組鐘鳴響(她希望今天是Beatles)。而最終在今晚她會完成三~四頁的終稿,并通過電郵上交。OK,不簡單,但應該不會比歐洲史課上"比較與對照卡爾·馬克思《資本論》與阿列克西·德·托克維爾《論美國的民主》選出的章節(jié)"更困難,事實上,牽涉的古代、民族和戰(zhàn)爭的部分更有意思。她開始期待課程結束后的評語了。
Jennifer笑笑,伸了個懶腰,深深吸專屬于紐黑文的清涼晨風,走進了Beinecke。
2.
"到這兒來,Tony,看我們發(fā)現(xiàn)了什么。"
聽到同伴的招呼,這個剛把河的形狀繪制完畢的大二學生放下畫紙,挽起褲腿就沖了過去。盛夏時分的密西西比河面剪出令人心醉的金碧色波紋,而他們更關心的是河面之下,看不見的浮游生物。他們,來自不同年級的學生、以及老師分成了四組,有三組扛著過濾網到劃定的三個河段進行捕撈---主要目標是混著泥沙、雜物等等的物質,還有一組則負責跟進、督促和Standby。這個夏令營也可以稱為夏季課程,除了實地考察之外,還能為州環(huán)境監(jiān)測提供數(shù)據(jù),因而Tony今年也沒有回中國,而是留在學校繼續(xù)課程。他來到這個支流的拐彎處,由于彎道沖擊可收集到的植物和附在上面的生物較容易擱淺并被收集。Tony協(xié)助Clara將那團顯然是含量豐富的捕獲物放入桶里用清水過濾,而后分克放入盤中,通過放大鏡和鑷子進行初步篩選。田納西有許多特有的原始浮游生物,它們的生存和"完好"狀況可以幫助人們判斷環(huán)境變化和污染情況。Tony和同伴們做簡單的交談,通過顏色、腳的數(shù)量和形狀將許多小浮游生物挑出,以便回校進行深入識別和分類(那就是高倍顯微鏡的活兒了),并最終完成詳細的實驗記錄、附圖表和與去年同期觀測的對比值。
It is good to be a fisher, though not actually for fish, sometimes. 汗水順著Tony略微曬黑的臉頰淌下來。他想起了上禮拜的其中考試,生物實驗部分考的時候分22個實驗臺,先觀察實物或玻片,判斷出是什么后再答題,每個臺作答時間兩分鐘,時間一到TA會讓人移動,順次回答并計總分---雖然只有多選和判斷題,還是挺難且刺激的。因此,夏令營的浮游小生物打撈,just a piece of cake。當然,更重要的是,這能算在學分里,那么Workload可以相應減輕些。更何況,下河打撈也挺好玩的不是么?
3.
Lauren喝了口熱乎乎的咖啡,預備開腔;在此之前,Roger教授已經跳上了講臺,晃蕩著長腿開始了新一輪的話題。當然教授允許課堂錄音而她的錄音筆也在盡責地工作,這能省下許多時間來提問、反駁和…攻擊。這是個好主意,為此她和Jack特意把威廉-配第的《賦稅論》研究了一番。
教授的課堂總是火爆的,尤其是經濟金融部分。很多時候這是個要處理幾十張甚至幾百張一模一樣圖表的課程,看看曼昆,看看那些類似Supply-Demand的曲線,看看那些控制變量法…可Roger不一樣,誰能想到把羅雪爾的歷史學派延伸到路德的宗教改革呢?誰又能想到他會像自己的同名者Roger Penrose (筆者注:英國數(shù)學家和數(shù)學物理學家,1965年以著名論文《引力坍塌和時空奇點》為代表的一系列論文和著名數(shù)學物理學家斯蒂芬.霍金的工作一起創(chuàng)立了現(xiàn)代宇宙論的數(shù)學結構理論)那樣,用簡單的線條來激發(fā)眾人對于消費趨勢的狂想,如果情況允許Lauren相信他總有一天會把超新星爆發(fā)也加入到并不存在的講義里。課上的同學顯然對此適應良好,他們常;ハ嗑湍硞問題進行激烈辯論,用這個成果來非難Roger,而后再被非難回來。事后,大家也會欣賞彼此的PPT或小論文,如果里面提出了哪怕是一個原創(chuàng)性觀點。
"就是這樣,Lauren,you got a point!我會把它記在你的期末成績里,"Roger顯然很為這準備充足的火力而高興,"不過,在回答你之前,"他指指窗外,雪停了,太陽從松林頂端露出半個臉頰,好天氣,晴空麗日。"為什么我們不到湖邊走走呢,我可以給你們講講工業(yè)區(qū),OK?All of you, move!"
4.
好,現(xiàn)在讓我們從Jennifer、Lauren和Tony的故事里回來,有發(fā)現(xiàn)他們的共同點么?再看看我們周圍的同學、朋友、以及陌生人。從數(shù)據(jù)上來看,很多中國孩子做出留學美國的決定時,或多或少都會受到新聞、報章雜志甚至是影視作品的影響;往近了說,Gossip Girl,漂亮的妝容,舒適的生活,輕松的耶魯、布朗、達特茅斯。就像老師們高考總動員時不停強調的,努力啊,上了大學就好了,上了大學就不會那么累那么苦了;許多學生對于美國本科的印象也是無拘束的課堂、自由的環(huán)境、輕松的課程、創(chuàng)意,因而覺得,只要出去,自己被壓抑的才華就必定能在寬松的Catalog下得到發(fā)揮。而換個角度上來看,家長們卻非常擔心,孩子過去了英文能過關么?上課能聽懂么?考試考不過怎么辦?這兩個過松和過緊的認知,在每年我們遇到的例子中,并不少見。兩方面都有其正確的地方,不過,從頭排列排列,究竟通常意義上美國的本科課堂是怎樣的呢?
5.
一個最潛在的認知是:課外功夫的重要性。通常,教授會在在大綱中通常列出所有的功課要求。SYLLABUS的各種書和材料都需要充分閱讀,以便隨時參加討論,尤其對于外國學生而言,有時候詞匯和典故會影響到理解的速度以及對于特定課題的掌握。有時候,教授僅僅只會提供一個輪廓、一個框架,一個粗線條的骨骼,那么課前、課外的閱讀材料就會給予你更為鮮明生動的細節(jié),就像切實的血肉。曾經有耶魯本科生修讀德國近代史課程,教授的課程集中在自俾斯麥以來德國社會政治的發(fā)展,而課前、課外閱讀則包括了由AGo泰勒所寫的俾斯麥的生平、德國馬克思主義者愛德華o伯恩斯坦的政論選以及19世紀德國歷史學家海因里赫o范o特來奇克的演講記錄、海因里赫o曼的小說《稻草人》,希特勒的《我的奮斗》的節(jié)錄以及麥克爾o艾倫的《納粹攫取權力》。
其次,課堂參與度的重要性:一位西方教育家說過,大學的本質在于把一群優(yōu)異的年輕人聚在一起,讓他們的創(chuàng)造力互相激勵,產生使他們終身受益的智慧。所以,教授是哪里的博士,出了多少專著,并不是主要的,重要的是大學的教學如何為學子們創(chuàng)造一種更有成效的互相激發(fā)智慧和創(chuàng)造力的環(huán)境。因而,無論是布朗和羅切斯特的自由選課設計傳統(tǒng),還是斯坦福倡導的創(chuàng)新,都強調學生的獨立學習、思考以及有效的自我表達與分享,這在很大程度上通過討論、發(fā)問、辯論或是Presentation來展現(xiàn),因而,課堂參與度會是學期分數(shù)的重要組成部分;尤其在高年級課程中,研討會是家常便飯(想想Jennifer的一天),十幾個或更少的學生與教授在一起---有時候助教也會參與進來----就自己的準備和思考的結果各抒己見,教授只是起引導協(xié)調的作用,對問題的討論就是純粹的討論,所有的觀點都沒有對與錯之分;只需要你明確自己的立場,說清楚是什么、為什么并呈現(xiàn)到文章中去,那就夠了。
最后,平時作業(yè)也必須得到重視:論文、報告,學習小組的Project,作業(yè)量非常大,芝加哥大學的學生標志性的黑眼圈讓他們在學術上無愧于61名諾貝爾獎的戰(zhàn)績。期末考試很可能只是判斷題和選擇題,真正Make Sense的還是在平時。
另外,上課的形式多種多樣也已經是心照不宣的事實。作為學分獲取或是課程的一部分,比如獨立研究(Independent Research),學生自己選擇某一課題進行研究,由教授定期指導,最后寫出研究論文;參加實習,以實踐經驗來避免過于形而上學的影響,同時能讓學生早日體驗并決定這類工作是否其未來目標所在;夏令營、社區(qū)服務也會成為課程大綱的一部分,運用知識針對性地解決某一社區(qū)的具體問題。
6.
這看起來并不是會讓我們一考定終身的僵硬制度,卻也遠不是想象中的陽光天堂,多角度思維和開放的環(huán)境是確定的,卻必得建立在大量閱讀積累、主動學習實踐的基礎上:我們看到,學生成為了學習的主體,老師和學校在用不同的方式:給題、引導、提問、質疑等來呼喚創(chuàng)新,求得獨立的能力和嶄新的思想。
不費腦筋的學習方法并不被欣賞,Jennifer在自己選擇論文題目、挑選海量的材料,篩選和定題的時候鍛煉了迅速處理以及批判性地利用大量信息資料并形成自我觀點的重要能力,和Lauren所經歷的課堂火拼同樣,她們與他人又能擦出思辨的火花;而Tony的夏季課程,也無疑是對"學以致用"所下的最好注腳。
Well,雖然有苦,未必無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