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啥有人放棄牛劍去了LSE、IC等這些二流學校?”
提問的同學可能是無心的,但光看這個問題,感覺有被冒犯到。首先,牛劍并非啥啥都好;其次,LSE、IC、UCL也不是二流學校。
對世界人民來說,是...這些學校的知名度屬于第二梯隊了?墒菍τ藖碚f,這些學校跟OxBridge一樣受人尊敬。牛劍跟其他大學的差距沒想象的那么大。
UCL、LSE、IC、King’s 不是二流學校,他們的世界排名分別是8(UCL)、9(IC)、33(KCL)、44(LSE)。(來自QS 2020排名)
對比之下,歐洲其他地區(qū)大學排名最高的是50(荷蘭Delft)和53(法國PSL)。瑞士在top 50中占據(jù)兩個席位,分別是第6名的ETH和第18名的EPFL。亞洲最高排名是并列11名的兩所學校,都是來自新加坡。德國最高排名是55和63。日本最高排名是22和33,澳洲29,中國16和22,印度152。拉美地區(qū)只有一所學校進入世界top 100,非洲一所沒有。
UCL和帝國理工明顯比歐洲、亞洲或澳洲絕大多數(shù)學校排名高多了,甚至比美國的普林斯頓(13)、康奈爾(14)、耶魯(17)還要高。
QS 2020排名部分英國院校
至于為什么,有人放棄牛劍去這些學校,情況主要有三種:申請牛劍不成功、喜歡倫敦、或者成績也夠但單純就是不想去牛劍。
我們就光從第三點出發(fā)討論一下:
專業(yè)
第1點,也是最重要的一點,不是所有課程牛劍都有開設。牛津本科49個專業(yè),劍橋本科32個專業(yè),有時候你想學的課程沒有。比如大熱的AF、Finance、Accounting等,牛劍都是沒有的。牛津最有名的是PPE,而劍橋最有名的是Natural Sciences,而且多數(shù)課程設置偏傳統(tǒng)和保守。
英國大學術業(yè)有專攻,有些專業(yè)最好的學?赡苁荱CL、LSE、IC或King’s,而不一定是牛津或劍橋。比如,60年代的時候,Karl Popper和Imre Lakatos都在LSE任教,讓當時的LSE毫無爭議地成為全世界最好的學習哲學的地方,而同樣設置philosophy的牛津相形見絀。牛津沒有建筑專業(yè),劍橋有,但自從2001年開始,Architect‘s Journal就一直把UCL評選為英國建筑專業(yè)最佳。
課程設置
LSE、IC等在專業(yè)方面做得更細致,很多時候比傳統(tǒng)的牛劍更有吸引力。
比如說你想學單一的學科,Chemistry或Physics,劍橋就只有一個叫做Natural Sciences的課程,在深入學習某一方面之前,還要學習很多的其他基礎課。
再拿工程來說,牛劍的課程體系有一點怪,學生最后一年才能專攻工程方面。比如有人一開始的興趣是空間工程,最后一年真正感興趣的方向卻選擇了civil engineering。工程課程可以看看IC、拉夫堡、UCL、布魯內(nèi)爾大學、樸茨茅斯、南安普頓(海事方面非常厲害)等,課程設置更有創(chuàng)新性和前瞻性。
LSE的經(jīng)濟、金融、國際關系等,King’s國際關系和沖突研究、醫(yī)學、數(shù)學等都是非常熱門且難申請的專業(yè)。
就業(yè)收入
我們知道很多IC畢業(yè)生與牛津畢業(yè)生并肩工作,也認識一些畢業(yè)好幾個月還沒找到工作的牛津學生。這里我們的意思不是說牛津不好,或者IC不好,而是選擇適合自己的專業(yè)和環(huán)境非常重要,不能只看學校牌子響不響。
2018英國畢業(yè)生收入報告中指出,IC畢業(yè)生平均起薪超出牛劍£5000,成為英國第1。該榜單中,IC也是一直與牛劍爭奪榜首的位置,與其在醫(yī)學、工程、技術領域的深度研究分不開。
倫敦
倫敦是全世界最棒的城市之一,倫敦本身有自己的優(yōu)勢,除了吃喝玩樂,接觸社會和行業(yè)的機會也比牛劍更多。
原本就生活在倫敦的人,可能不想離開家,尤其是英國學生,很多人都是就近讀大學,畢竟住宿和生活費也是一筆不小的開銷。
牛劍是典型的學院生活,仿佛一個世外桃源,而在倫敦有更多可看的景觀、可參與的活動,這里你可以娛樂,也可以建立自己的人脈,還有機會認識LSE、UCL、IC等倫敦地區(qū)其他學校的學生。
最后想說,無論OxBridge,還是LSE、UCL、IC、KCL,都是世界級名校,個人品味不同,怎么選都沒錯,但有成績才能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