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士聯邦理工學院,中文也譯作蘇黎世聯邦高等工業(yè)大學,德文名稱為EidgenossischeTechnischeHochschuleZürich,簡稱ETH。瑞士聯邦理工學院應時代和國家的需要而建立,是民族振興的發(fā)動機和加油站。它不僅為了自身的發(fā)展,而且為整個國家、歐洲乃至世界從事科學研究。瑞士聯邦理工學院是瑞士聯邦政府為了國家工業(yè)化的需要,在1855年建立的,這是第一所聯邦所屬的大學。這所大學開始只有工民建、森林科學、機械工程和化學等學科,后來又增加了人文、社會和政治學。
校園
據立思辰留學介紹,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的主校區(qū)位于蘇黎世市中心,始建于1860年代,與蘇黎世大學比鄰,數學、機械、電子、計算機等系所散落于此,與城市融為一體。由于難以在市中心擴展,自1960年代起,該校在市區(qū)北部的H?nggerberg山麓建設新校區(qū),又稱為科學城,目前集中了材料、建筑、土木、物理、生物和化學等系所。兩校區(qū)相距5公里,每日有校車不間斷往返,行程約15分鐘,另外搭乘蘇黎世公交也可以方便抵達。
圖書館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主圖書館(ETH-Bibliothek)收藏書報、地圖等資料逾六百九十萬件,是瑞士最大的圖書館,也是瑞士科技信息中心[5]。主圖書館負責維護瑞士圖書館與信息中心網絡(NEBIS),讀者可以通過此網絡借閱全瑞士八十多個高;蜓芯繖C構圖書館的資料。同時,各系所也擁有自己的小型圖書館。
當今風采
歐洲大陸第一理工大學,盛產諾貝爾獎的大學瑞士各級政府特別重視高等教育和科研,認為人才是瑞士所擁有的唯一資源。瑞士聯邦理工學院目前擁有11500名學生、5000多名教職工。該校每年的教育經費是10億瑞士法郎。瑞士聯邦理工學院目前共有80個研究所、實驗室,擁有330位各級教授和840名講師(其中25%是婦女),18000名中外學生在這里學習、研究和工作。這是一個“盛產”諾貝爾獎的大學,F在,由11位來自科學界、經濟界和政治界人士組成的聯邦理工學院管理機構制定了該校的明確目標:建立一個積極的、活躍的和有創(chuàng)造性的科研環(huán)境。聯邦理工學院的管理機構計劃將他們的學院列入國際頂級院校的行列之中。根據世界三大排名(USnews世界大學排行,泰晤士報世界大學排行,QS世界大學排行)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均高居世界Top20,連續(xù)多年位居歐洲大陸理工高校翹首,在全世界范圍亦與麻省理工學院享有同樣崇高的聲譽。
知名校友
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誕生了一大批對瑞士乃至世界有影響力的人物,包括愛因斯坦等21位諾貝爾物理學獎、化學獎、生理學或醫(yī)學獎得主[3],她的許多畢業(yè)生成為瑞士政商學界要人。諾貝爾獎得主年份領域得主ETH淵源1901物理威廉·康拉德·倫琴畢業(yè)生1913化學阿爾弗雷德·維爾納教授1915化學里夏德·維爾施泰特教授1918化學弗里茨·哈伯畢業(yè)生1920物理夏爾·愛德華·紀堯姆畢業(yè)生1921物理阿爾伯特·愛因斯坦畢業(yè)生及教授1936化學彼得·德拜教授1938化學里夏德·庫恩教授1939化學拉沃斯拉夫·魯日奇卡教授1943物理奧托·施特恩教師1945物理沃爾夫岡·泡利教授1950醫(yī)學塔德烏什·賴希施泰因畢業(yè)生1952物理費利克斯·布洛赫畢業(yè)生1953化學赫爾曼·施陶丁格教師1975化學弗拉迪米爾·普雷洛格教授1978醫(yī)學沃納·亞伯畢業(yè)生1986物理海因里!ち_雷爾畢業(yè)生1987物理約翰內斯·貝德諾爾茨畢業(yè)生1987物理卡爾·米勒畢業(yè)生1991化學理查德·恩斯特畢業(yè)生及教授2002化學庫爾特·維特里希教授
華人周培源,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博士后。理論物理學家、流體力學家,歷任北京大學物理系教授、校長,中國科學院院士。湯德全,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博士。礦山機電領域著名專家和奠基者,歷任同濟大學、中國礦業(yè)學院教授,中國工程院院士。朱英龍,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博士。臺灣企業(yè)家,曾兼任臺灣大學教授。吳啟迪,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博士。智能控制專家,歷任同濟大學教授、校長、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副部長。許靖華,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教授。地質學家,歷任該學院地球科學院院長、地質研究所所長
校園生活
瑞士聯邦工學院和蘇黎世大學比鄰而建,瑞士聯邦工學院是新城區(qū)較為特殊的建筑物,也是一般游客的風景線。瑞士聯邦工學院是1864年根據建筑系教授高特弗雷德任佩的設計而建,1916~1919年由古斯塔夫古爾重新設計。瑞士聯邦理工學院是世界上著名的工學院之一。在“二戰(zhàn)”前后直到20世紀70年代初,它的大一600人的物理大課始終是由諾貝爾物理獎獲得者謝爾勒教授講授,由力學一直講到原子物理,一氣呵成,使學生對物質世界的物理現象和運動規(guī)律有一個完整的全面的認識。這對于學生打好基礎,提高日后的學習和工作質量十分重要。瑞士聯邦理工學院是標準的“寬進嚴出”。很多學校的學生從入學到畢業(yè)只有兩次考試,但學習中途的淘汰率很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