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NTU)的研究人員已經(jīng)開發(fā)出一種不涉及藥物的癌癥治療方法。研究小組說,他們的發(fā)現(xiàn)最近發(fā)表在科學期刊《Small》上,可能為納米治療的未來設計帶來希望。
該療法仍處于試驗的早期階段,涉及用一種名為L-苯丙氨酸的氨基酸,包裹二氧化硅納米顆粒,以誘騙癌細胞接受它。一旦這種被命名為“Nano-pPAAM”的涂層顆粒進入癌細胞,它就會刺激活性氧類物質的產生,從而導致癌細胞自毀。
NTU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的助理教授Dalton Tay領導了這項研究,并稱這該方法為“特洛伊木馬”方法。
“我們知道癌細胞對于氨基酸有依賴性,因為它們需要氨基酸促進生長。通過用L-苯丙氨酸包被我們的顆粒,使癌細胞認為這是它們生長所必須的氨基酸……但實際上我們傳遞到細胞中的是可以殺死它的顆粒!盩ay教授在星期三(9月23日)向媒體進行的虛擬簡報中如是說。
納米粒子,指至少在一個維度上小于100納米的超細小顆粒,目前正應用于針對癌癥患者的化學療法之中。這些顆粒通常裝有藥物,并通過各種方式(例如直接注射到腫瘤中或通過血液)傳遞到癌細胞。
Tay教授說,以這種方式使用納米顆粒有很多弊端。包括納米顆粒材料與抑癌藥物化學或物理不相容,癌細胞對藥物產生抗藥性,或是,非癌細胞在治療過程中被有毒性的藥物所破壞。
也有某些現(xiàn)有的癌癥治療形式,不需要納米顆粒將藥物攜帶到細胞中,例如光動力療法。但這些療法需要以光或熱的形式進行外部刺激,以刺激納米顆粒破壞癌細胞。
他說,他的團隊的方法是少數(shù)幾種不需要外部刺激和藥物的治療方法之一。
Tay教授說,這種二氧化硅納米粒子沒有毒性,也不太可能殺死非癌細胞。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已經(jīng)批準該粒子應用于食品添加劑。
他說,作為一種新的治療方法,癌細胞短期內不太可能對其產生耐藥性。盡管從長遠來看,癌細胞是否會產生耐藥性,仍待團隊進一步研究。
實驗室中,研究小組使用直徑為30納米的粒子,殺死了實驗鼠約80%的乳腺癌、皮膚癌及胃癌細胞,與傳統(tǒng)的順鉑等化療藥物相當。
Tay教授說,在將該方法批準用于醫(yī)院之前,還需要進行進一步的測試,包括人體試驗。這可能需要大約10年的時間。該團隊目前正在為該納米粒子療法申請專利,并且正在尋找與之合作開發(fā)納米粒子的行業(yè)伙伴。
Tan Tock Seng醫(yī)院的乳腺癌專家Tan Ern Yu副教授提供了一個獨立的觀點,他在新聞稿中說:“這種新穎的方法,可以為那些對化學療法等常規(guī)治療無效的癌癥患者帶來很大希望!
現(xiàn)在,科學家們正在尋求進一步完善Nano-pPAAM的設計和化學,使其在靶向特定癌癥類型方面更加精確,并獲得更高的治療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