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否認,包豪斯所處的歷史、政治、經濟、社會等環(huán)境,本身不可避免地存在著某些歷史局限性,這些局限性具體而言主要表現在三方面:
一是由于它過于重視構成主義理論,強調形式的簡約,突出功能與材料的表現,忽視了人對產品的心理需求,影響了人與產品之間的情感和諧,機械、呆板、缺乏人情味和歷史感,因此受到“后現代主義”的批評
二是包豪斯在抨擊舊的藝術形式、追求抽象幾何形式的同時,也排斥了各民族和地域的歷史及文化傳統(tǒng),導致了千篇一律的國際主義風格。
三是包豪斯作為一個設計組織,其人員構成很復雜,是“先鋒派”藝術家占了主導地位,“工藝”因素超過“技術”因素,產品設計往往停留在傳統(tǒng)產品設計與研究上,而對現代的汽車、家電等相關產品卻少有探討。對工業(yè)和傳統(tǒng)工藝之間的關系,仍然帶有一些烏托邦色彩,對時代技術條件、機械化批量生產的方式和經濟概念趨向一種抽象的美學追求,而很少對實際生活需要進行考察。這種狀況,使包豪斯的歷史作用和影響力受到了嚴重的制約,在它存在的十幾年中,它的許多思想、主張大都停留在“實驗室”里,只是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以后,在美國的發(fā)展相傳播,才完成其歷史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