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介紹

夏默學生專注于小型討論會,他們討論原始素材勝過讀課本。學院的核心課程包括人文科學、社會科學、自然科學和綜合研究,這一系列課程占據(jù)了學歷教育三分之二的比重。1963年起,夏默提供留學英國牛津大學的課程;1981年起,為在職成人提供周末課程。學院在招生方面,主要根據(jù)申請者的論文水平對他們的學術潛質(zhì)做出評估。夏默對學生的考試成績不作要求,不設定及格分數(shù)線。自1950年起,學院實施入學預科制度,允許尚未畢業(yè)的高中生開始大學低年級的課程學習。在美國的博雅類大學中,夏默博士畢業(yè)生的比例最高。全院有50%的本科畢業(yè)會繼續(xù)研究生階段的學習,20%的學生會完成博士學位。

夏默學院一直駐留在由路德維格·邁爾斯·凡德羅(Ludwig Mies van der Rohe)設計的伊利諾伊科技學院主校區(qū)內(nèi),學院建筑于2005年被編入美國國家史跡名錄。夏默學生保持自己固有的校園生活傳統(tǒng),但也會融入科技學院的學生生活。學院施行廣泛的民主自治管理,此模式被外界描述為“高校之罕見”。1977年起, 學院的內(nèi)部管理由教師、職員和學生組成的一個委員會和一個被稱為“大會”的公平評價機構來實施。2009年,夏默有在校生104名;畢業(yè)生成就卓著,有詩人、作家、政論家、現(xiàn)實派藝術家和頂尖的計算機人才。

1852年,伊利諾伊州芒特卡羅爾市的先鋒鎮(zhèn)因為缺乏公立學校,便與沒有土地、缺乏教師和資金的芒特卡羅爾神學院合作辦學,這就是夏默學院的前身。先鋒鎮(zhèn)說服了兩名紐約巴爾士頓斯帕村(Ballston Spa)的教師--法蘭西斯·伍德(Frances Wood)和他的朋友西德雷拉·格雷格里(Cindarella Gregory)西行到大草原執(zhí)教。1853年5月11日,新校在一所教堂內(nèi)開學,僅有11名學生。1854年,由于學院在當?shù)責o法募集到足夠資金,共同創(chuàng)辦人便借貸建起了一幢校舍;然而因運營資金吃緊,他們決定將學院出售,于是伍德和格雷格里借錢將其買下。1857年,伍德與亨利·夏默結(jié)婚,夏默當時是一名遭到神學院積欠工資的石匠,伍德從此冠上他的姓,而后來學院也以此命名。

1867年的蒙特卡羅爾神學院

1864年,由于學院容量有限,只接受女學生入學,但這并非院方的正式規(guī)定。1896年,為讓學院長期開辦下去,弗朗西絲·夏默與芝加哥大學達成共識,隸屬其下成為芝加哥大學弗朗西絲·夏默學院(the Frances Shimer Academy of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但與浸信會教堂的隸屬關系較不緊密。弗朗西絲從學院退休后前往佛羅里達,直至1901年辭世,都未再踏足夏默學院。后來的芝加哥大學校長威廉·雷利·哈勃(William Rainey Harper)于1907年在美國首次提出設立初級學院(美國兩年制?茖W校)的構想,夏默學院因此成為首所提供初級學院課程的學院。兩年制的初級學院課程,與原先四年制的預科課程并存,且于1920年獲得認證。

在美國大蕭條時期,學院經(jīng)歷了入學人數(shù)的嚴重衰減和隨之而來的財務困境,并一直持續(xù)到大蕭條之后。在先后5任院長的帶領下,學院一方面將預科課程由六年制重組為四年制初級學院課程,另一方面進行大幅度的減薪后,學院危機因此得以幸免。1943年,學院院長阿爾賓·步羅(Albin Bro)向芝加哥大學教務處發(fā)出邀請,要求對夏默學院作出整體評估。反饋的77封建議書成為學院轉(zhuǎn)型的基礎,使學院從一所保守的女子精修學校轉(zhuǎn)型為一所非傳統(tǒng)的學校,即男女混校的四年制學院。

學院于1950年改名夏默,并在芝加哥大學提供名著的課程。1957年芝加哥大學決議放棄名著課程,以及一所險些破產(chǎn)的夏默學院,隨后學院于1958年脫離了與芝加哥大學的關系。名著課程仍在夏默學院實施,并于1960年代期間完成國際認證與入學人數(shù)迅速成長。1963年,一篇刊于《哈佛教育評論》(Harvard Educational Review)的文章將夏默學院列入具有“典范知識思潮”的11所學院之中。一篇1966年刊于教育期刊《PDK》(Phi Delta Kappan)的文章指出夏默學院:“一份具有公信力統(tǒng)計數(shù)據(jù)顯示,他們的學生在人文、科學與專業(yè)方面,在畢業(yè)工作前擁有更充分的準備,相較于其他地區(qū)的學生所擁有的專門知識!

1960年代末,夏默學院經(jīng)歷了一段被稱為“離奇的、相互詆毀的斗爭”的內(nèi)部混亂時期, 這場“斗爭”涉及課程改革、學生舉止規(guī)范程度,以及喬·穆林(Joe Mullin)院長籌款不足的傳言,導致半數(shù)教師和大半學生離校。由于財務狀況惡化,學院能否開辦下去仍是未知數(shù)。1973年底,學院的受托人投票決定關閉學院,但師生發(fā)起一場孤注一擲的籌款運動使其免遭關閉。在接下來的四年內(nèi),受托人三次投票關閉學院,然而最后投票今后重辦學院。1977年,學院最終申請破產(chǎn)保護,這歸功于1967年加入教師陣容的一位核工程師兼圣公會神職人員多·蒙(Don Moon)的領導下。受托人兼校董會主席巴里·卡羅爾(Barry Carroll)這么表示:“12名有著堅定奉獻精神的教師與自愿的學生,將學院持續(xù)辦下去的責任扛了起來”。

我不介意,假設這段時間我們只須吸收成本,最終能讓我們擁有一所將受到重視的學院。--弗朗西絲·伍德·夏默于1853年

1978年寒假期間,應伊利諾州沃基根市的邀請,學院的教師和62名學生借來幾輛卡車將學院遷至沃基根,進駐了兩間老舊的住所,這里是芝加哥北部一個沒落的郊外工業(yè)區(qū)。1979年1月遷入新址后,學院按計劃開學。1980年,學院脫離破產(chǎn)保護,但由于財務問題失去教育認證。在隨后的25年中,夏默在新校址周圍購置了12處房產(chǎn)作為臨時校園,學院的財務狀況也逐漸趨于穩(wěn)定。及至1988年,入學人數(shù)已從40人攀升到114人,并且在財務上轉(zhuǎn)虧為盈。1991年,夏默學院取得了美國人文科學基金會(NEH)的獎助金,在NEH的會長兼學院核心課程倡導者琳恩·切尼(Lynne Cheney)的幫助下,這份NEH獎助金使夏默學院的資金提升至2百萬美元,學院的籌款能力得以恢復;同年,夏默的教育資質(zhì)也獲得美國中北部大專院校協(xié)會高等教育委員會的重新認證。

2006年,夏默再次陷入入學人數(shù)停滯不前的瓶頸。此時,學院應邀遷入芝加哥的伊利諾伊科技學院(IIT)校園內(nèi),與之簽訂一份校舍的長期租賃協(xié)議,但雙方的教師和校董會各自保持獨立。2009年,學院陷入“部分人士認為是右派企圖掌管學院校董會與經(jīng)營權的一場爭斗”,當時引起全國性關注。夏默學生聯(lián)盟則將該校學生組織起來,于2010年2月的校董會中表達抗議。隨后,由教師、校友和與會人士(夏默民主治理團體)發(fā)起的不信任投票,迫使院長托馬斯·林賽(Thomas Lindsay)于2010年4月下臺。林賽的繼任者是芝加哥都會區(qū)建筑師兼學院資深董事愛德華·努南(Ed Noonan)。

聯(lián)系我們